近两年报纸印刷业出现了一种少有的现象:许多省市级大报印刷厂纷纷购买国产小型胶印轮转机,连同地市报的装机,全国两年的装机量达到近250个塔式机。装机量的增长有效地支持了报纸出版的快速发展,特别是解决了报纸印刷厂的燃眉之急,得到用户的称赞,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一、国产印报机正在发挥更大的作用
2004年笔者在半年多的时间里先后到黑龙江、辽宁、河南、新疆、江苏、浙江等地考察了十几家报社印刷厂安装国产印报机的使用情况。
总的印象是国产机无论在购买、安装和使用上都比较灵活,质量有了明显的进步,特别是缓解了一些报社短版活增加和印力不足的矛盾。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印务中心由于印量逐月上升,印力不足,又受厂房局限,装不下进口大中型机,两年来不断购进国产小型胶印轮转机,先后已安装上海高斯ssc型印报机18台,其中还有一台带烘箱的半商业机。由于没有厂房,这些设备放在纸库里,一眼望去,整个纸库就像摆满一台台机器的印机制造厂。目前,该中心日印450万张,进口机承担300万张的印量,国产机承担150万张,有时可以达到200万张。即便如此,印力依然不足,还有80万张报在别处印刷。另外,该中心在宁波分厂还装了9台北人每小时4万张的胶轮机,己开始承担起该地的印刷任务。
南京日报社印刷厂2004年新装北人胶轮9个塔,5月订货,9月安装,当月投产,运转基本正常。该厂近年来印报量迅速增长:2002年日印150万张,2003年上半年达到日印250万张,2004年上半年达到350万张,下半年又升到400万张,每天由进口机印300万张,国产机印100万张。
南京的新华日报社印刷厂2003年日均印量为600万张,全部依靠进口机印刷,2004年增长到700多万张。8月该厂购买了北人的9个塔式机,10月到货,11月正式运转,运作时间非常短,现在每天承印近100万张的任务。
黑龙江日报社印刷厂2004年由于建新厂,旧厂搬迁,有的旧机器需要淘汰,出现印力不足的状况。于是该厂下半年安装了4台北人塔式机。在他们的精心操作和维护下,这4台塔式机不仅在印量上顶起了一半的任务,还印出了效果较好的彩报。
新疆日报印刷厂使用上海高斯机印刷彩报,不仅在乌鲁木齐发行,还发往新疆的一些地市。有些地市报也要求省报印刷厂为其代印彩报。笔者在喀什就看到省报在那里安装的一台上海高斯机也在印彩报。在边远的少数民族地区,能够天天看到色彩亮丽的彩报,已成为街头的一个亮点。
宁波日报社印刷厂一直使用进口机印报,由于2003年印量增加,印力明显不足,几乎影响报纸的出版。该厂于是在年底购买了6台上海高斯塔式机,2004年年初投产,每天承印40万对开张,大大缓解了印力不足的矛盾。
近两年由于本厂及省内其他城市报纸的发行量增加,出现了印力不足的状况,辽宁日报社印务中心在大连、锦州、鞍山等地都需要建分厂,在任务紧张的情况下,该厂先后从北人购进12台塔式机,使问题及时、顺利地得到了解决。
笔者非常高兴看到这种大好形势的出现:一方面国产印报机质量和档次的提升缓解了报纸印刷快速增长的压力,为报纸印刷厂降低了设备投资成本;反过来,国内报业的飞速发展也推动了国内印机制造业的发展。
另外,国内报纸大中型印刷厂配备一定数量的小型机是非常必要的,可以应付短版活或一些临时任务,但日印量超过300万张以上的印刷厂也大量配置小型机就不一定是明智的。从占地、厂房、用人、效率,甚至管理成本上都不一定合算。而现在有些厂一次购买这样多小型机的原因是国内没有中型机,不知这个“空白”何时能够填补上。
二、不可忽视的“小”问题和水平的差距
在这种形势下,笔者想谈谈问题的另一面,就是国内报纸印机制造业不能停留在目前的水平上,因为它与报纸印刷业发展的实际需要、与国际同类产品的水平尚有不小的差距。
1.2004年全国报纸印刷总量预计完成1400亿对开张,有70%是靠大中型进口机完成的,就是小型机完成的30%中,还包括近200台进口机。国产机在报纸印刷中还没有挑起大梁,但它在众多的地市报中是起着主力作用的。
2.近几年国产机质量普遍提高,产量增加,但水平还不是很高,还有不少小问题。在笔者访问的一些印刷厂中有不少印刷厂反映:机器纸张张力控制不好,有前张力没有后张力,缺乏断纸保护;车速达不到额定标准,胶辊压力有时要人工调整;电器多数是好的,少数有时出故障;套准精度一般,有的有微差。北人机的二层平台踏板,在两个塔之间立了一根支柱,既不安全,又不方便。国产机个别还有漏油、磨版的现象,机器的自控程度较低,有许多部位要靠人操作,用人较多。如吉林日报用北人的两条线6台机器需要近20个人操作。河南日报用上海高斯的10个塔式机,也反映占人太多,机器的稳定性不是太理想等。上述这些现象都反映出国产印报机的整体水平不高的问题。机器上任何一个小问题的出现,都会影响机器的整体运行,有的要减速,有的要停机。有些厂反映,用国产机虽然能解决一些印力不足的矛盾,但是太累了。许多用户普遍希望小型机也应改为无轴的,并希望提高操作平台的自动控制功能。
3.如何适应客观需要与促进印机制造业的高水平发展。
(1)报纸印刷在1993年完成铅改胶的技术改造后,当年全国的总印量是287亿对开张。到2003年达到1236亿对开张,十年增长了3.3倍,平均每年递增16%。印刷机也从600台增长到2750台。预计今后几年,由于总印量基数不断滚动加大,至2010年的七年间增幅可能会逐步有所下降,每年的增幅约为12%左右,总印量将达到2733亿对开张,较2003年增长1.2倍。参照国际发达国家报纸发展的经验及人均占有率,根据我国情况,预计至2020年每年增幅可能减为10%,总的印量将为6443亿对开张,这一数量是2003年的5倍。由于印刷技术的发展,机型变大,速度提高,需要印机数量可能是目前的3倍。就此计算,市场空间很大。今后十五六年市场对印报机的需要量有多大,国内生产可能占多大份额?都是印机制造业需要考虑的问题。这些都取决于国内能生产什么规格的印刷机,质量如何?只要质量达到较高水平,谁也不愿花大量外汇去买进口机器。
(2)国产小型机的制造和发展已走过一段较长的路程。从1987年北人开始生产小三双,上人生产的机器速度也是在每小时2.5万~3万对开张的。当时没有彩报,也没有增张扩版,最急迫的是要将凸版印刷改为平版印刷,因此对机器的要求不高,但机器出现漏油、漏水、电气故障等情况是比较普遍的。至1995年以后这些状况逐步有所改善,但印报厂又提出了对扩版、印彩报、自动接纸以及提高车速等新的要求。十几年来,国产小型机始终围绕着解决漏油、提高电器质量、扩版、印彩报及自动接纸等问题在逐步提高质量。机器的结构经历了由bb型、y型机逐步发展到塔式机以及与y型机结合的扩版机,才达到了目前的水平。历时这样长,还有这么多的小问题,是否太慢了一些?而有些问题的出现并不是不可避免的。
笔者认为不应该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是否应该用更新的理念,重新审视设备的总体设计思路,从提高水平、提高质量、提高自动化程度出发,设计出具有国际水平的设备。特别是在速度上,国产印机制造企业应该考虑生产时速达到5万张左右的无轴机,形成自己的独创。虽然制造成本肯定会增加,但一分钱一分货,国产机总会比进口机便宜,在性价比方面还是会有优势的。小型机是一个长线产品,不论小报、大报都需要印短版活的小型机,加之现有1000多台小型机,每年都需要一定数量的更新。
笔者在无锡参观了宝南印机制造厂。该厂生产卷筒纸胶印机只有3年,现在已产出印速为4万张/时的无轴机。不仅常州、宜昌、怀安、周口等地市报买了他们的机器,四川日报、南方日报等省报也购买了该厂的机器。该厂现己售出34台塔式机,己订货的就有近40台。在杭州浙江广育印务公司观看了他们的机器运行,感觉不错。这是一个只有不足200人的民营企业,现在已经开始了对时速为7.5万张的中型机的研发。出现这种现象,难道不值得国营印机制造企业思考吗?
(3)关于国产中型机的研发生产,同样也走过弯路,而且进展缓慢。1991年上人推出时速6万张的y型机,即yp4787。当时报社处于改造高潮,自然首先将目光集中在国内的印机制造厂。许多报社纷纷订购上人的机器,从重庆、湖北、四川到湖南、江西、浙江长江沿线,直到北京、天津,各报在一年多的时间内订购的y型机超过50台。从1992年至1994年陆续交货,在使用中依然存在漏油、不能自动接纸和不能印彩报等现象,电器故障也多。不少报社只用了五六年的时间,就陆续用进口机取代了国产机,只有少数在继续使用国产机。上海高斯对中型机的研发虽然没有停步,但进步不快。1998年该厂探索生产半卫星的大都市ii型机,但此机器已不合时宜了。2001年改产时速6万张的塔式有轴机,装在石家庄日报;2002年又推出时速6万张的无轴塔式机,装在湖南日报。这3台机器都在使用,虽然比过去有进步,但水平也不是太高。2004年又推出时速7万张的塔式无轴机,11月装在湖北日报,总体水平有所提高,现正在试运行。北人在1992年为羊城晚报制造了第一台时速6万张的y型中型机,由于漏油、速度失控、接纸、出彩报等诸多问题,两年没有修好,于1994